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醫生推薦防過敏方法:餵小孩吃父母口水

瑞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父母若想要保護他們的嬰兒免於過敏,可以嘗試以下這個簡單的方法:將奶嘴放入自己口中,吸乾淨,再放入嬰孩口中。
雖然這個方法聽起來有點噁心,但是研究卻發現當大人口中的細菌轉給嬰孩時,可以幫助嬰孩訓練免疫力。原理是,這些細菌不會造成身體威脅,但這個動作能「故意引起」嬰孩對這些細菌發生「過度反應」。
過敏孩童比例顯著的增加
美國國家中心今年五月發布一項公衛統計顯示,美國孩童過敏的比例顯著增加,約13%孩童有皮膚過敏問題,而約17%的孩童有呼吸道過敏的現象。
洛杉磯兒童醫院小兒過敏科醫生Ron Ferdman表示:「免疫系統是幫助人體區分究竟這些物質對身體無害或有害。如果你的免疫系統沒有暴露在足夠的微生物下,免疫系統會開始無謂攻擊一些不具威脅的物質,例如:食物、貓毛或是塵蹣。」
嬰孩提早適當接觸微生物,可以減少過敏
瑞典研究員想了解:在嬰兒只有幾個月大時,暴露在微生物下,是否會影響過敏的發展。研究發現,跟父母並未先將奶嘴用嘴洗淨的孩子比起來,先將奶嘴放入父母口中「清洗乾淨」再吸的這些小孩,較少有氣喘、溼疹且對於過敏源過度敏感的現象。
作者認為藉由大人將嬰兒奶嘴吸乾淨的動作,可以把唾液中的微生物帶給嬰兒,進而減少嬰兒的過敏現象。
這個研究發表在今年五月的小兒科期刊(journal Pediatrics)中,共有206位孕婦為參與者,其中187個嬰孩在這個研究中。此次研究中,受試者主要以父母當中至少有一位是過敏者,藉此來探討孩童身上是否有不同的免疫反應。
此研究藉由驗細菌的DNA來判斷,嬰孩口中的細菌是不是由大人將奶嘴吸乾淨而轉給嬰孩的。

此研究共追蹤187位嬰孩直到他們18個月,而其中174位更追蹤他們直到36個月。瑞典哥特堡西維亞王后兒童醫院赫瑟馬(Bill Hesselmar)醫師表示因為某些特定疾病,例如濕疹會較早發生,所以選擇這些特定的時間點來追蹤這些嬰孩。
Hesselmar表示:在嬰兒食品中給予固體副食品,並不會對研究造成太大的影響。當嬰兒只有四個月大,大多還在喝奶時,我們便發現他們口中微生物的差異了。
然而一位沒有參與在此研究中的研究者Ferdman對於這一篇研究結果抱持謹慎的態度,他認為這篇研究參與的嬰孩數量不夠多,所以不足以定論。他同時表示此項結果可能也無法被廣泛的應用,因為此項研究以瑞典人為主,受試者族群不夠多元化。
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法醫學.口腔學教授Dr. Tom Glass,去年十一月在美國波斯頓臨床病理發表一項研究,發現嬰兒奶嘴上的細菌、黴菌等造成的疾病非常多。同時,他們也發現奶嘴可以促成一種濕黏的細菌稱做生物膜,此生物膜會影響嬰孩口中的正常細菌、刺激發炎反應及增加潛在的腸胃道疾病罹患風險,甚至是耳朵的感染。
如果在公共場合,奶嘴掉了....
Glass表示,藉由父母的唾液來清洗髒的奶嘴的這個好處大家都知道有一段時間了,我們曾大力提倡了一段時間,如果你們在大賣場,嬰兒的奶嘴掉了,我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父母將奶嘴放入自己口中洗乾淨,因為父母的唾液含有足夠的免疫球蛋白可以抵抗細菌。
Glass強調此研究並沒有指出可能有特定的微生物會藉此由父母轉給孩童。他說:「其實我們不知道父母可能將什麼微生物帶給嬰孩。」
父母到底該如何預防嬰孩過敏?
Ferdman表示:嬰兒應該適當的暴露在這個世界中,做適當的接觸,生活在正常的微生物環境中更能幫助嬰兒預防過敏。但是不要吸菸,也不要將嬰兒暴露在二手菸中,如果可以,盡量親自哺乳六周以上。
轉貼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3967&path=c&pnumber=2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陪孩子面對失敗

我們身處在處處以成績為前提的教育環境下家長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
處在幼教環境這麼多年看過的孩子無數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親心中的寶
而每個孩子以生俱來的能力皆在出生後即被賦予,大人世界卻以學習能力的高低
來評價這些幼苗這背後 我們都應該深切的思考
很有意義的文章 供大家參考!

每個家長費盡心思栽培孩子,無非希望他們擁有更多能力,在未來更有競爭力,以確保有幸福快樂的未來。父母的苦心當然沒錯,但是,當我們鼓勵孩子優異的表現,為了他們贏過別人而雀躍時,會不會無形中造成孩子以外在成就或別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價值的生活態度?
每個父母都同意「愛孩子」是沒有條件的,但是許多家長卻在不經意中,以孩子的成績來決定獎賞與否,其實就是明白的以行動告訴孩子:「只有當你贏過別人,爸媽才會高興,才會愛你!」

每個在社會打滾過的大人都知道,真實的世界並不是公平的,努力也不見得會有好的結果,甚至可能有許多的努力沒有被看見,同樣的,在孩子的世界也是如此。因此,家長如果要獎賞孩子,應該著重在孩子努力的"過程與態度"而不是依據繫之於外在條件與別人評比後的成績
這個課題非常重要,尤其在全球化競爭這麼激烈的現在,當來自全世界的人才一起競爭有限的機會時,我們要陪伴孩子接受自己的平凡,學會如何面對失敗,體會到即使他們學業成績或各種能力競賽比不上別人,仍舊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甚至在孩子被朋友誤解、同學排擠,或者師長的不公平對待時,是否還能維持平穩的心情,不會因為委屈、憤怒而走極端,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這些都得在平常讓孩子培養抒解自己情緒的管道,建立寬容且自在自足的生活態度。

孩子若是成績不好,但是在班上人緣不錯的話,保持快樂心情的機會比較高。因此,同理心的培養,懂得體貼關心別人,是讓孩子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若是孩子資質普通,在學校一般評比中多半墊底,父母就要想辦法從他們比較有興趣的科目,甚至是休閒活動,找機會讓他們公開表現,好建立他們的信心。當孩子有真正的自信,就比較不會在乎來自於別人的評價或考試成績的高低。
同時,豐富孩子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若是從小能夠常常接觸音樂、藝術或大自然,相信這些永恆且不變的美感與生命力,會是他們面對人與人互動中免不了的磨擦與傷害時,很重要的復原力量。
此外,孩子遇到挫折能跟父母傾訴那是最好的,很多時候,他們不敢講或不想講,可能是他們曾經隱約透露過,但被父母親忽略了,或當時沒處理好而喪失信心,也可能是他們不知從何講起,覺得一定沒有人理解,乾脆就自己承受。
我會在平時找一些適合的電影,劇中主角曾遭受傷害,但最後總算克服難關,這些影片可讓孩子以後碰到同樣狀況時,較有信心去面對及學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平常就要增添與儲存孩子面對困境與挫折的能量,以及讓孩子知道,即使平庸還是可以很快樂,或許這些素養是孩子擁有真正幸福的能力吧!

文章來源: 親子天下雜誌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2227&page=1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不抹去孩子對人生的想像

      小野說,他的人生從小就沒有選擇,連去百貨公司買件襯衫都百般困難。但是當他成為父親,他細心呵護孩子的每個選擇,陪伴孩子做生命的大小決定。他相信,選擇沒有好壞,就算失敗、就算走錯路,也都有意義,都使你成為「今天的你」。小兒小女長大了,現在小野面對生命的選擇時,兒子女兒反而變成他重要的諮詢對象。
- - -
我弟弟小時候和爸爸出門,回程天氣很熱,路上有人賣冰,爸爸問他要不要吃,他搖搖頭說:「我不熱,我不要吃冰。」回家後我爸爸寫了一篇日記,說孩子很懂事,知道家裡窮,即使想吃仍回答不要。
我弟弟做的選擇,滿足爸爸而非自己的欲望。弟弟是我這一輩小孩的縮影。在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生存是唯一目的,怎麼可能讓你做選擇?就算讓你選擇,你也知道哪個選項是大人想要的。
你以為孩子在做選擇,但是他的選擇有兩種:一種是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另一種是,他的選擇是為了滿足大人,而非自己,像我弟弟和我女兒就是這樣。
我的兒子女兒和我生存的年代不同,他們從小就有很多選擇機會,但兩個孩子從小在「做選擇」這件事上,反應截然不同。
敢要的哥哥,做最大的夢
哥哥很自我,每次都選最好的、最大的、最貴的,總是反反覆覆、猶豫不決。妹妹則很堅定、沒有一絲猶豫,總選擇最簡單合宜的。他們小時候我有種誤解,以為哥哥不懂自己要什麼,而妹妹很會做選擇。一直到妹妹二十幾歲,跟我抱怨一件往事,我才知道誤會大了。

有次我們全家去香港玩,念國小的哥哥和幼稚園的妹妹,回程可以去玩具反斗城各挑一個玩具。妹妹一開始就挑了個哪裡都買得到、不到一百元的小黑板。哥哥從進門的那刻起,一直挑一直換,最後挑到一個八百元的蝙蝠俠。結帳途中,看見一個限量版、要價四千元的蝙蝠俠,又換:「我要這一個!」他媽媽終於發火了,認為他沒主見,只會選最貴的,不准他買。是我出面緩頰,替兒子說好話,兄妹才皆大歡喜帶著自己選中的玩具回家。
事隔二十多年,妹妹對這件事竟然還耿耿於懷。她說,選完就後悔了,可是我們讚美她的堅定,拿她的表現罵哥哥,所以她不敢換。但她很羨慕哥哥,每次都這麼堅持的要,不惜大哭大鬧,最後都得到想要的。
就如女兒說的,我兒子是要選就選最好的,努力爭取。從小,他喜歡的女生都是全校最漂亮的。高中時我還幫他追過女生,雖然沒追成,他也不以為意,至少試過了。
大學畢業,他想出國念電影,沒拍過電影也非相關科系畢業的他,竟然填了美國電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學校。我在電影圈的朋友笑他;我也勸他選擇符合他程度的學校。他說:「爸爸,出國念書要花那麼多錢,如果不能念最好的,我在國內拿文憑就好。」後來,他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畢業作品回國也拿到了金穗獎。

他就是這樣,一路都要最好的,努力去要。別的父母可能會罵他一頓,說他好高騖遠、不實際。可是你為什麼要阻斷他對未來的想像?何不讓他去,失敗了再想辦法,只要他願意承擔後果,為選擇負責就好。
不敢要的女兒說:「我要休學!」
從小溫暖體貼、做選擇果斷,人生看似一帆風順的妹妹,高中時面臨了很大的生涯困惑。高一上學期結束,她跟我們說:「我要休學!」
從小在我們家教育下,她知道,生命有許多可能;但她念的明星國中瀰漫著「只有前三志願才是學校」的價值。她那年沒考上前三志願,這個挫敗讓她對自己沒自信、對學習產生懷疑。
我女兒提出想休學,我要她給我半天想想。我和太太去散步,半天後我們同意了,但是有兩個條件:第一,自己規劃休學後的學習與生活;第二,把高一念完再休學。
整個高一下學期,她都在為未來的休學生活做準備。規劃休學後,每天早上七點半聽《空中英語教室》,然後開始一天的學習、創作、看書加強國文能力、找課程補強對天文學的興趣等。家中還留有一本寫滿同學祝福的紀念冊,她向全世界宣告要休學,斷了自己的後路,決心下得很大。
辦休學手續的前一天,她寫了一封信給我,說她這五個月夠了,她其實是在鬧情緒,因為高中考壞了,所以過不了關;現在想通了,決定高中讀完,大學要念設計。想通了,知道念高中是為了什麼,就比較快樂、比較甘願,她選擇念完高中後考大學。
我非常平凡,如果我的孩子很乖、很優秀、一帆風順,我會像一般父母一樣,非常高興。但多數的情況是,你的孩子可能很普通、學業不突出,也沒有特別優秀。我只是很了解,生命本來就是這樣曲曲折折。
我念過生物系、當過生物老師、放棄在美公費攻讀博士的機會返國寫作、寫過小說與散文、做過電影與電視,每次生命的轉換,沒有因此就不害怕。我只知道當老師無法滿足我、我只知道我不喜歡美國的科學家生活,但我喜歡什麼?我並不具體,當我隱約知道這似乎是我要的,我就去追求。
在這樣心情下長大的人,當了爸爸,會很小心翼翼的,不輕易撲滅孩子的想法,不輕易告訴孩子應該做些什麼。
我並不是多麼英明的爸爸,知道孩子未來的道路。我只是真心相信,大人一輩子做這麼多錯誤的選擇,真的沒有比較高明,不會知道哪一個選擇是真正「正確的」選擇。而且,選擇也無所謂對錯。你是誰?你要什麼樣的人生?都會決定你做的選擇
就算選錯了,人生也不會因此就毀了。兒子也曾經問我:「如果我到後來去婚紗店當攝影,你會不會很失望?」我說不會,然後說:「如果你告訴我,我終於明白我走錯路了,或是電影根本沒有路了,你當婚紗攝影把自己養活,有什麼不好?」他說:「這樣根本不需要去美國念書那麼久。」我告訴他,那是你人生中很珍貴、奢侈的一段生活,爸爸可以幫你做到,我也很高興。我大學念生物系四年、醫學院工作兩年,公費到美國念書又放棄,不是浪費了十年嗎?我後來做的電影、電視看似和這些經歷無關,可是我的確因此和別人不一樣。

我為什麼那麼放心讓小孩做選擇?因為我已經看清楚,人生的路每一段都有意義,失敗也好,走錯路也好,最後都讓你變成今天的自己
不抹去孩子對人生的想像
孩子小的時候我很少會跟他們說:「我教你。」只是在他做選擇的時候,陪著他去看,你是怎樣的人?有哪些優點?適合什麼?從他的個性中找出他適合的方向,他會比較有自信,有自信的人比較不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
現在他們三十歲了,情況卻反過來,我在做選擇時常常需要他們的意見。不久前我第一次寫奇幻小說,寫了三萬字還沒完,我就先寄給兒子和女兒,他們各自回信告訴我可以怎麼寫。我兒子學完電影回來,我剛好要去演電影,我要兒子教我兩招。他說:「有個原則,眼睛不要看對手,一看,鏡頭就會跳對方,你不看,他沒辦法剪,就會讓你整段表演。」我演的時候眼睛就真的不看對方,導演說不對耶,你演七、八次了,眼睛都不看對方,我說我演神經質的醫生,所以眼睛不看對方,導演生氣說:「我演給你看。」我心裡偷笑:「其實這是我兒子教我的。」我問我兒子的時候,我是真的問,打從心裡相信他。
我這方式會把小孩教得比較早變聰明,他有一天會回頭來幫助我。我希望我小孩很聰明,來救我。怎樣變聰明呢?我用我覺得比較對的方式,用開放的、充滿可能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期望有一天,他可以幫我解圍(笑)。

112年秋季野餐(相片陸續增加)

 

Popular Posts